一般心理健康
/ 2012.03.07
家長如何看待兒童青少年之行為問題
家長如何看待兒童青少年之行為問題
李季樺臨床心理師口述
陳怡芬實習心理師文字整理
李明聰心理系見習生錄音整理
有時,治療所會有經由醫療院所轉介來的兒童青少年,通常這些經由醫師轉介而來的個案都已呈現出顯著的情緒或行為問題在困擾著父母或家庭。在心理治療界已有十五年工作經歷的臨床心理師李季樺表示,在成長的歷程中,兒童青少年不會單獨的生活著,因此,他們最主要的議題多半是家庭,不可能脫離家庭的影響。
李心理師特別提醒,對兒童青少年來說,很多的外在行為其實都是有意義的,不管他們表現出來的是恰當的或是不恰當的。一般人常以外在行為來判斷他人狀態,忽略了許多他們沒說出來或沒有表現在同儕、父母或師長面前的東西,而那些東西可能對於兒童青少年未來的影響才是最大的,但那些又常是家長、父母或師長沒有注意到的重要寶貴訊息。行為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是很重要的,事實上孩子們只是用一個大人可能不熟悉的方法來做表達,因此,並不會因為只是去除掉不當行為就天下太平,用心傾聽是件重要的事。
李心理師提到,通常會以生理、心理以及社會三個向度去評估瞭解兒童青少年的狀態,若單純只有其中一個向度產生問題尚不至於造成太大的生活困擾,例如,一個人如果只是性格較為內向害羞,那他頂多就是一個比較慢熱型的人,不至於需要心理治療的介入,但若加上外在環境壓力變大,又或者他本身先天上有一些比較不利的遺傳因子、生理因素存在時,便可能無法適當地去做調整,導致成為生活裡的困難,需要到治療所尋求協助或是到醫院就醫。
在與兒童青少年一起工作的歷程中,心理師通常不會只面對被帶來的兒童或是青少年,其他家人很可能得一起進入治療情境中。轉介有時是不可或缺的,在經過評估了解個案狀態後,若這個家庭有夫妻關係或父母相關的個人議題需要處理的話,李心理師會建議父母或其家人需有其他治療師介入尋求幫助,如果有專業人員可以協助父母處理自己的問題,對孩子的治療過程會有很大的幫助。李心理師表示:人會互相影響,一個人動了,家庭中的動力便會產生變化,其他人也就會跟著改變,改變就會變得比較順暢。因此,李心理師強調,在心理治療進行過程中,邀請家長介入部分仍是以衛教為主,若家長有本身的個人困擾,仍建議家長需要有自己的治療師,處理自身所遭遇之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