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自我認識、心理治療的連結
夢是潛意識的語言
夢是來自潛意識的智慧,夢透過象徵、畫面、感覺、場景,透露我們內心的焦慮、渴望、未完成的心願。舉例來說,夢常見的象徵:夢見牙齒掉光,可能代表某種焦慮或失控,在天上飛行可能象徵某種自由或逃避,重複的場景反應未解的議題。
很多重要的心理治療學派都有提到夢。佛洛伊德認為夢是一種自我願望的實現,用來滿足被壓抑的慾望;榮格認為夢具有前瞻性,能幫助我們邁向個體化,傳達未來的可能性,夢裡自我與情境的變化,會影響自身態度與心情的改變;阿德勒認為夢反應了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將夢視和為呈現個人生活風格的一部分,為的是補償現實生活中的自卑感,能引發某種情緒、感受,像是帶領的角色,引領我們完成目標。波爾斯認為夢是未竟事物的完成,認為在夢中出現的場景、心情、人物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是自我的投射,透過不同的部份或對立面之間的對話,可以幫助我們的內在整合。
在我接觸「夢」之前,對於夢是一知半解,像是隔著一層紗,覺得它既真實又陌生,真實的是夢是我在睡覺中的產物,但要我去「讀」它,這件事離我很遙遠。真正開始了解夢境的起源是我參加了長期的歐曼讀夢帶領人訓練團體,開啟我的夢境探索旅程。讀夢的這些年,我一次次體會到,夢就像是一面鏡子,幫助我看見被忽略的自己,提醒我去覺察、照顧、療癒心裡的聲音。
即使我參加長期讀夢團體的訓練,卻發現周圍很少有人知道原來夢是可以被讀,被了解的,就連助人者的專業課程也甚少有相關的訓練,最多是在心理治療學派的理論中,被當作一種工作方法輕輕帶過,大家根本不知道如何了解自己的夢。多數的人跟我最初一樣,以為夢只是睡眠的產物,沒有任何意義,有些人想探詢和了解自己的夢時,會上網去查周公解夢。
夢是自我探索的起點
透過夢的探索,不只能幫助心理治療進行,也讓我們更理解自己,與內在對話。夢可以呼應身而為人面臨生存所引發的種種議題,很多時候,意識會成為阻礙,影響我們的覺察,使我們表裡不一而不自知。夢是突破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斷層的語言,它像橋梁般將兩者串聯在一起,在每晚沉睡的黑暗中,散發出微微的光亮線索,使我可以從橋的一頭通往另一頭,促發我覺察自己未知的內在,幫助我對自己產生更深的認識,了解到自己所缺少、還未整合的,看見自己內在的失衡,如何在影響身為社會各種角色的我,工作中的我,當女兒的我,做為伴侶的我。藉由夢的開場、夢裡出現人物的象徵隱喻、夢裡的感覺心情,會促使我去問自己更多的問題,夢揭開了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距離,啟發了自我的知識。
夢運用在心理治療工作
夢與精神分析的關係最早是由佛洛伊德所撰寫《夢的解析》一書所提出,然而夢不代表精神分析。我們每個人都會做夢,夢具有社會共通性,夢卻很少被拿出來好好地讀和運用,沒有受到社會普遍性的重視。歐文亞隆認為有機會就要多運用夢,他在《生命的禮物》中提到「許多年輕治療師不敢處理夢,夢錯綜複雜、晦澀難懂,最重要的一點是:許多年輕治療師根本沒有接受過夢工作的探索經驗,忽略夢對個案是極大的不幸和損失」。
在心理治療中的夢工作,夢可能反應與來訪者與諮商師的治療關係,反應他生活所遇到的狀況,夢帶出過往的生活脈絡,呈現現在處境,看向未來。重複的夢境可能展現未盡之事,對來訪者有重大意義,不同的夢境也可能反應出個體化。多數學派認為夢的意涵要回到夢者的生活脈絡來解讀,沒有夢能跟做夢的人分開,夢沒有固定的詮釋,若是要快速的解讀從中獲得意義,很可能是治療師自己的反移情投射。我的經驗是,面對夢境,夢裡的線索要貼合夢者,需要去看夢境中的元素對於夢者的意義,夢者如何解讀它,在夢者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了解一個夢絕對不能偏離夢者,需要考量夢者的生活脈絡,在真誠的對話中去理解,這是一個創造的過程。歐曼的讀夢團體更是不斷呼籲要尊重夢者解釋自己夢的權威性,夢者最大,夢者是夢的主體,夢是用來幫助更了解自己,幫助自己成為更完整的人。
在我的經驗裡,夢境探索很難避免去回溯過往脈絡,當我們要擴大對於夢的理解時,有些人會提到童年經驗和過去創傷,這才發現原來內心深處並未遺忘,夢清清楚楚的透過影像轉化,將被忽略的部分呈現在眼前。這不是無中生有,也並非治療師刻意、預先要帶著揭開過去傷疤的角度來探究,而是此時此刻,夢境串起了連接內在的橋梁,它像是一把打開隱蔽空間的鑰匙,當我們隨著夢的起承轉合,越走越深入時,會發現原來深處裡那一坨不明所以的東西,它一直都在。夢,不只是幫忙直面當下的處境,無法欺騙自己,覺察夢境所隱含訊息能塑造新的經驗,成為行動的指引,防備的盔甲一次又一次透過夢一層又一層的拆下。
最後,要如何記住夢呢?在這裡提供一些實用的技巧,如醒來時不要馬上起床,試著回憶夢境,可以用手機錄成語音檔,枕邊放筆記本,方便快速紀錄,在睡前對自己提問,讓夢成為和自己連結的入口。如果願意把腳步放慢下來,留心觀看夢帶來的訊息,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