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頻繁出現極端情緒反應,甚至以攻擊行為表達內心的不滿時,家長往往會感到無助。然而,這些行為可能並不只是「脾氣不好」,而是兒童情緒障礙的表現。
若不及時介入,可能影響孩子的學業、社交關係,甚至家庭氛圍。本文將帶領家長認識兒童情緒障礙的定義、原因、症狀及應對方式,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目錄
小宇(化名)是一名 8 歲的孩子,最近家長發現他變得特別暴躁,稍有不順就大發脾氣,甚至出手打人。例如,鉛筆掉到地上,他會大哭大鬧,拒絕繼續寫功課;如果父母阻止他玩手機遊戲,他可能會摔東西,甚至對家人動手。家長試過安撫、講道理,甚至責罵,但情況似乎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許多家長會面對孩子有類似的情況時會擔心:「這只是孩子的個性,還是需要專業協助?」
兒童情緒障礙是什麼?
兒童情緒障礙指的是孩子在情緒表達與調節上出現明顯困難,超出同齡兒童的正常範圍。這不只是偶爾發脾氣,而是持續性的情緒困擾,影響孩子的學習、人際互動及日常生活。
依據「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教育部,民91)第九條,所謂嚴重情緒障礙,指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嚴重影響生活適應者;其障礙並非因智能、感官、或健康等因素直接造成之結果。
情緒障礙之症狀包括精神性疾患、情感性疾患、畏懼性疾患、焦慮性疾患、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或有其他持續性之情緒或行為問題者。
情緒障礙主要造成的原因往往不是單一的,所以在處置與治療上面必須要做全面性的評估,才能對症。
兒童情緒障礙原因通常包括: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焦慮症、憂鬱症病史的孩子較容易出現情緒問題。
環境因素:家庭衝突、學校壓力或社交挫折都可能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
依附關係:幼年時期與主要照顧者的關係若不穩定,可能影響孩子的安全感與情緒調節能力。
有一些身心疾患類別也會伴隨情緒的困難與障礙,例如:
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可能在家庭及學校情境中有以下行為:
孩子因情緒問題而出手打人,往往是因為無法有效表達及調節內心感受。家長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保持冷靜,不以暴制暴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情緒穩定能幫助孩子回歸理性。請避免大聲責罵或體罰,否則孩子可能學習到以暴力解決問題。
先給予冷靜空間
『先處理情許再講道理』因為當孩子的大腦處於情緒爆炸狀態時,是無法進行思考的。因此先給孩子時間及空間冷靜下來是很重要的。
可以讓孩子到他感覺安全的空間靜一靜,或是跟孩子說『我看得出來你很生氣,我們先冷靜一下,等你覺得比較好一點,我再跟你繼續說我們沒說完的事。』接著離開,讓孩子可以情緒緩和。
用簡單的語言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有情緒障礙的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或者即使知道也很難表達。因此,我們可以幫助他們說出來,這樣能有效減少因無法調節或表達而引發的情緒爆發。
「我知道你很不喜歡剛剛發生的事,你覺得很生氣。」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我們來想一個不打人的辦法。」
「你可以說『我不喜歡這樣』,但不能打人。」
提供情緒調節工具
如教導孩子透過深呼吸、擠壓抱枕、畫畫等方式來釋放情緒。
建立行為界線
告訴孩子:「生氣可以,但打人是不可以的。」並設定一致的規則,例如如果打人,就需要離開當下場景冷靜三分鐘。
如果攻擊行為頻繁發生,建議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幫助孩子處理內在積壓的情緒並發展出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Child Psychiatry):適合有明顯焦慮、憂鬱或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可透過藥物與心理治療結合方式治療。
★ 臨床心理師 / 諮商心理師(Clinical/Counseling Psychologist):透過談話,藝術媒材或是遊戲的方式,幫助孩子處理內在積壓的情緒並發展出更好的情緒調節能力。
★ 職能治療師(Occupational Therapist):透過教導孩子一些調適情緒的方法,或是感覺統合治療,幫助孩子發展情緒調節與社交技巧。
✔ 記錄孩子的情緒與行為表現(例如頻率、觸發因素)。
✔ 準備孩子的成長歷程與學習狀況,以利專業人員評估。
✔ 跟孩子解釋看醫生(或其他專業人員)的原因,幫助他們理解此尋求幫助舉動的意義及重要性。
兒童情緒障礙的表現與成人不同,需透過專業介入來幫助孩子發展更健康的情緒調節能力。
部分孩子可能有先天的情緒敏感特質或是發展方面有遲緩或障礙,但環境與教育方式也會影響其情緒發展。
若孩子的情緒問題是與腦部發展有關,那麼年長後,可能因為腦部發展更成熟,調節能力,衝動控制能力會有所增進,情緒的問題會自然有所改善。但其他狀況下,情緒障礙若不加以介入及輔導,孩子的情緒問題可能會持續影響青春期與成人生活。
給予穩定的情緒支持,並透過遊戲、故事及在日常生活的即時事件中幫助孩子學習情緒調節。
當孩子的情緒困擾已影響學業、人際或家庭關係時,建議尋求專業評估。
透過心理諮商,孩子可以抒發平時無法釋放的情緒及壓力,可以學習如何辨識情緒,進而發展出情緒調節能力,以及更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
營造一個能包容各種情緒的家庭氛圍是很重要的,在信任感及安全感中,透過情緒教育、親子互動調整,以及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來提升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心理師的陪伴與理解中,小宇哪些說不出的感受有了出口,原來筆掉在地上就大發脾氣是因為太想把作業寫好卻一直做不到,所以當筆掉在地上時情緒就一瀉不止。原來當爸爸媽媽不讓他玩遊戲時,他覺得自己很喜歡的東西被搶走了,很生氣,控制不了自己才動手打了媽媽,事後他非常的後悔也害怕被處罰。小宇更認識自己的感受,也學習到原來可以好好說出自己的感覺是這麼好的一件事。
他的父母也在與心理師的討論中學會了透過「情緒溫度計」來幫助小宇辨識自己的情緒強度,並在小宇生氣時帶著他用「深呼吸 + 數數法」來冷靜。他們也了解到小宇是多麼渴忘被肯定,還有沈溺手機遊戲原來是在逃避生活及學習中的挫折,因此他們開始用正向引導取代責罵,例如:「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們一起來想一個不打人的解決方法。」也開始給予小宇很多的讚美與肯定。
幾個月後,小宇的情緒爆發次數大幅減少,他開始能夠用語言表達不滿,而不是用攻擊行為來發洩。家長也感受到親子關係的改善,不再每天因為孩子的行為而感到焦慮與無力。
★ 心理諮商不是只有「有嚴重問題」的孩子才需要,而是讓孩子學習如何更好地理解與調節自己的情緒,提升心理韌性(Resilience)。
如果您的孩子正在經歷這些困擾,歡迎與專業心理師討論,一起為孩子創造更穩定、安心的成長環境。